亚洲日本伊人,国产成人无遮挡在线视频,www成人免费视频,亚洲日产永久经典,日本www黄色,亚洲青青草,免费一区在线

當前位置:中國港口網 > 企業花絮 > 「延遲退休」要來了,大家準備好了嗎?

「延遲退休」要來了,大家準備好了嗎?

來源: 循跡曉講 發布時間:2021-03-07 21:07:10 分享至:

喊了多年的“延遲退休”可能真的要來了。但在政策最終落地之前,有關部門還是表示,“要充分聽取各方意見”。恐怕沒有幾個人對這件事毫無意見吧?

“將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充分吸收社會各界意見建議” 

筆者在本文里就響應國家號召,把有關的意見提一提。不過,在中文互聯網中近來愈發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只要有人提出意見,就有一群不知道是人是鬼的東西撲上來指責、圍剿提意見的人,當中稍微理性一點會說“不要光反對而不提建設性建議”。

其實,“建設性”應該是為政者的職責所在,百姓只需要負責說出胸中不平,最大限度照顧大家的意見方顯為政者的水平,不然要為政者作甚?

當然,本文依然秉持著對國家、對社會最大的善意,在提出意見的同時也詳細剖析意見的前因后果,嘗試著拿出一些小小的建設性建議,以助讀者理解。

01

退休年齡意味著什么?

關于延遲退休,首先要搞清楚退休年齡意味著什么。

在大多數人的想象中,退休意味著一段人生的結束,不需要繼續上班,回歸家庭生活。退休之后雖然不上班,但也應該有一份收入作為養老之用。

一些天之驕子,擁有輝煌的職業生涯,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在五十多歲,甚至四十多歲、三十多歲就功成名就,他會提前退休開始休閑的人生。
 

公園成為廣大退休人員的好去處 

可這樣的人是極少數,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辛勤勞動,也不可能積累下多少財富,卻要為公務勞心費神。

法定退休年齡,就是對這絕大多數人的一種照顧,規定他們在一定的年齡必須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不至于繼續勞作損害健康,但又考慮到工作收入相對比較微薄,人們客觀上也需要勞動足夠長的時間才能擁有一些財富積累不至于困厄終老。

兩者權衡的結果,就是現在女性55歲、男性60歲的退休年齡。

站在個人的立場上,應該沒有多少人愿意延遲退休吧?除了一些技術精尖的人才、位高權重的人物,他們或樂于長期為社會奉獻才華,或希望延續指點江山的成就,不僅不想退休,反而還要通過返聘、再創業的各種形式繼續工作。

而普通人勞碌一生,對于工作幾乎沒有什么留戀之處??墒峭诵莶粌H僅意味著休息,人退休之后的收入來源也是很重要的問題。

這才是站在國家、社會的立場上看,關于退休最為緊迫的問題。

眾所周知,目前采取的全民養老保險制度,養老金是有在職工作者繳納,再由養老保險基金對退休人員發放的。但隨著出生人口下滑、社會老齡化加劇、平均壽命延長等一系列因素,導致領取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繳納養老金的人卻越來越少,這直接沖擊了現有的全民養老保險制度。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就是延遲退休,增加繳納養老保險金的人數,減少領取養老保險金的人數。

有專家指出,現有的退休年齡規定,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當初規定女性55歲退休、男性60歲退休,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才45歲。如今,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了77歲,退休年齡不變意味著工作時間相對縮短。

這種“專家”的看法顯然是錯誤的。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單位:歲) 

人口的預期壽命為45歲,并不意味著絕大多數人口都會在45歲左右的時間死去,而是所有年齡段人口預期死亡年齡的加權平均。在醫療水平較低的時期,嬰幼兒和老人,尤其是嬰幼兒年齡段人口死亡率很高,所占權重大,因此拉低了總體預期壽命。

事實上,只要挺過了嬰幼兒的夭折高峰期,絕大多數能夠活到成年的人口,壽命超過60歲應該不是問題。退休年齡的設定跟人口預期壽命根本沒有關系,主要還是看人口的年齡結構。

這種“專家”無非就是顧左右而言他,不想讓大眾知曉養老保險制度的巨大壓力,從旁給延遲退休增加合法性罷了。

02

養老保險為什么壓力大?

據統計,我國16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有8964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

第一財經記者根據《2020中國統計年鑒》數據,結合各地統計公報數據,梳理統計了31個省份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數據顯示,當前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北京,天津、內蒙古位居二、三位;老齡化較深的東北地區,勞動年齡人口占比并不低,相反,中西部一些人口大省的勞動年齡人口占比普遍較低。

要滿足退休人員養老保險金的發放,也就是64%的人養活18.1%的人,如果按照退休人員收入約為在職人員收入一半計算,(18.1%?2)?64%約等于15%,在職人員需要拿出實際收入的15%來繳納養老保險,也就是供養退休人員。

如此高的比例,不僅個人不愿意,企業也不堪重負。

自疫情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企紓困的政策,其中就包括社保費的繳納可以延繳、少繳。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企業的燃眉之急,但壓力卻轉移到了社保支付方,直接的結果就是養老保險基金池發生虧空。

2019年5月2日,《經濟日報》曾經發表了題為《費率降低不會導致養老金虧空》的評論文章,其中指出:“一方面,基金當期收大于支,滾存結余呈現不斷增加趨勢;另一方面,各級財政對基本養老保險的資金投入也在逐年增加?!⑽窗l生基金穿底情況?!?/p>

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其實在這篇報道發出幾天前,社科院就發布了《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其中有關養老金2035年后有耗盡累計結余的可能性,養老系統“坐吃山空”的說法,引起了民眾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從社科院公布的報告,未來30年,養老金的繳費率將會從現有的約15%翻倍到30%。當期結余總額從2023年開始下降,到2028年出現負數。

目前,虧空尚且可以通過財政補助來彌補,但財政資金來自稅收,用稅收補養老金虧空相當于變相又提高了每個人的養老保險繳費率,因此前文所述的30%繳費率可能還要再上調。

2019-2050年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預測 

在養老金資產儲備方面,2017年中國養老金儲備余額為8.5萬億元,占GDP的10.3%,而同期美國為160%,簡直是天壤之別。

養老保險制度壓力過大,首要的原因當然是人口結構。

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的情況下,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老齡化程度大幅加深,是導致現有養老保險制度壓力的最大原因。但是并不是說人口出生率低、老齡化率高,養老就一定會出問題,根子還是在于全民養老保險制度本身。

如果采取全國統一的公共養老模式,必然會受制于人口結構。

事實上,只要家庭整體收入高于一定水平的人,他們并不需要政府發放的一個月兩千多塊錢養老金,可是養老保險卻不得不對他們一視同仁地發放,這當中就會造成巨額養老保險金的浪費。

健康的養老保險制度應該是具備救助性質的政府兜底養老金和個人自付的社會性養老保險,以及有條件的機關、事業單位、大企業自行負擔的職業年金,三者相結合。

建立企業年金計劃企業數量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人社部;單位:億元。

雖然目前國內也在鼓勵保險公司推出商業性養老保險,但購者寥寥,職業年金更是無人問津,截至2017年底,建立年金計劃的企業數只有8萬多戶,占比不及百分之一。

以美國企業年金401(k)為例,它規定個人存入401(k)賬戶的錢可以全部稅前抵扣,這對于個稅很高的中產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對于企業而言,企業的平均匹配資金約為個人存入資金的35%,負擔不算太重。

最重要的,個人可以決定如何用年金做投資,這樣個人能參與,盈虧很透明。

401(K)與IRA養老保險政策對比 

再看國內的年金制度設計,雖然企業年金也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但個人繳費的免稅部分僅有不超過工資計稅基數的4%,而企業要補貼員工繳費的一到兩倍,負擔很重。

更重要的是,年金交給企業年金委員會管,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錢去哪了,這樣一個對于企業和員工兩邊都不討好的制度設計,當然發展不起來。

03

如此接軌太粗糙

很多專家,包括有關部門的官員都指出,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世界“主要國家”的退休年齡都在不斷延遲。所以延遲退休政策本身是與國際接軌的,無可厚非的。

可是他們沒有告訴我們的是,為什么一定要“國際接軌”呢?“國際接軌”就一定正確嗎?為什么一會兒強調“國情”,一會兒又強調“接軌”,這難道不是雙重標準嗎?

我們來看看世界各國的退休年齡規定。

美國于1983年修訂了《社會保障法案》,提出的到2025年將職工的正常退休年齡從65歲提高到67歲。但是直到20年后的2003年才正式開始實施,并明確提出計劃用22年的時間完成從65歲提高到67歲的目標。

德國從2012年起,到2029年用18年的時間將法定退休年齡逐步從65歲提高至67歲,退休年齡從2012年開始每年提高一個月,在隨后的6年中每年提高兩個月。

日本規定,男女分別從2013年和2018年開始實行,把領取養老金年齡提高到65歲,并將于2025年和2030年過渡完畢。

 

世界、發達地區、發展中地區、中國平均退休年齡  

2017世界各國法定退休年齡一覽  

如此看來,確實主要國家都在提高退休年齡??墒俏覀冎?,退休不僅僅是一個年齡數字,它的背后是一整套社會人口、就業、保障體系和結構的支撐,并不是簡單調整一個數字那么簡單。

在養老保障方面,這些發達國家都有成熟的商業性養老保險體系支撐,國家的救助性公共養老體系資金充裕,并沒有太大壓力。

正如前文所述,美國養老金準備余額占GDP的160%。在就業問題上,延遲退休必然會給新增就業人口帶來就業壓力,所以西方主流國家都采取了漸進式延遲退休的策略,并且像美國延遲了20年才正式實施,其他國家一旦發生延遲退休和就業率大幅降低的矛盾,也必然會暫停延遲退休的實施,避免給社會帶來就業的負面預期。

同時,還不得不考慮中外的勞動者就業現狀。

在當前大量企業普遍把“壓榨員工”作為企業生存基本邏輯的情況下,是否還會有人有多少積極性為國家健康工作呢?如果勞動者普遍在三十、四十歲的時候就大量透支了健康和精力,他還有可能持續工作到六十五歲嗎?

而這個問題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幾乎都不存在。

 

MI芯片  

著名的蘋果公司負責開發m1芯片的團隊成員,雖然偶有加班,但不加班的時候幾乎都是彈性下班時間,很多人下午兩三點就下班接孩子放學了。盡管如此,卻依然不妨礙蘋果的m1芯片一出世就成為性能最強的芯片,“吊打”目前主流芯片。

在國內大企業存在的“35歲”現象也不得不讓人深思。

一些企業慣于壓榨員工勞動力,視35歲以上的員工不再有“壓榨價值”,便變著法兒的把到35歲還處于一定級別以下的員工趕走。

對于這部分員工來說,很可能不是“延遲退休”,而是35歲的時候就不得不面臨提前“退休”了,延遲退休對他們來說就是利益的嚴重剝奪,他們必須要多忍受5年不能拿到養老金的日子。

在日本,企業早就養成了終身雇用的傳統,雖然也可能會造成企業活力不夠等負面問題,但是沒有哪個企業會貿然打破這種傳統,絕不會發生6上述種種,正在越來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04

誰不想退休?

當然,也不是誰都想著退休,不想退休的還是大有人在的。

雖然整體的勞動權益保護水平遠遠低于世界主流國家,但是卻一直有這樣一群人一直在參照主流國家的勞動者權益標準,享受著“特別照顧”。

比如固定的帶薪休假制度,工作滿三十年提前退休制度,朝九晚五的八小時工作制度等等,沒錯,說的就是人數約有2000萬的體制內人員,其中公務員約700萬,其他事業單位在編人員約一千多萬。

在這2000萬人當中,也并不是大家都不想退休,畢竟絕大多數底層工作者都面臨著職業和級別上的天花板,無論多么努力也不可能突破取得更大成就,他們是幾乎沒有勞動積極性的。

不想退休的只有少數領導干部、主任醫師、教授、高級工程師等。

1963-1991年出生男女職工實際退休年齡  

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在職意味著權力,人在位時門庭若市,人不在位則門前冷落鞍馬稀。在權力配置資源的社會底色之上,他們絕不想失去權力,即使不得不退休,還要想方設法在背后操縱他們的繼任者。

其它高級知識分子也有類似情況,只要不退休,就能獲得項目、經費、榮譽,而一旦退休就一無所有。

絕大多數體制內普通勞動者們,如果上升渠道通暢,應該都是有勞動積極性的。但居上位者長期霸占著位置,或者又因為延遲退休而霸占位置的時間更久,就堵死了下層的上升渠道,眼看著工作沒有什么前途,他們也就心意闌珊,不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了,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平躺著白拿錢。

對他們個人來說,這絕對是好事,因為一個單位平躺者越多,隊伍也就越難帶,領導的指示也就越難貫徹,單位職工就越舒服。

從這個角度來看,延遲退休利官利吏。 

另外,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金由財政負擔,并且退休后收入可達在職收入的80%以上。這就是常說的養老待遇“雙軌制”。

雖然此前有一波并軌改革,但是采取的是“老人老辦法、中人中辦法、新人新辦法”,即“老人”仍然由財政統發退休工資,不納入養老保險體系,“中人”部分由養老保險支付,部分由財政補充,“新人”全部納入養老保險體系。

但不論是“老人”、“中人”、“新人”,都會保證并軌之后的退休待遇基本維持不變。

其實,所謂“雙軌制”,其本質是機關事業單位給予職工的特殊職業年金待遇,它應當與社會養老保險分開,“并軌”是錯誤的。

問題的癥結還是在于,不分貧富貴賤,把所有人的養老統包在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當中,并不是養老問題的解決之道。 

結語

延遲退休之所以在社會熱議,正是因為退休這個問題背后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老人不退休,年輕人的就業壓力勢必要增大,而勞動者權益保障形勢非常嚴峻的前提下,延遲退休不僅無人愿意,還會嚴重損害勞動者的健康,又給醫療體系帶來更大的壓力。

而職場的所謂“35歲”現象,更讓延遲退休成為毫無意義的笑談,在這種情況下,延遲退休年齡無疑是對勞動者利益的直接剝奪。

我們也要注意到,在老齡化程度加劇的現實情況下,延遲退休確實是世界主要經濟體應對問題的辦法。

但在延遲退休落地之前,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就業和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

解決就業問題,就要營造良好營商環境,擴大民間資本投資渠道,讓民營企業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而解決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就要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創造寬松自由的創新、創業環境,防止企業惡性競爭,打破企業的利潤來自于對勞動者的“壓榨”的社會現實,引導企業走入以創新引領利潤增長的健康軌道。

但要做到這些,都遠比延遲退休困難得多。

 
本文關鍵詞:企業花絮 標簽:延遲退休
聲明: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中國港口網”、“www.herbalishous.com”的所有文字、圖片等作品,版權均屬中國港口網所有,轉載必究。若轉載使用,須同時注明稿件來源和作者信息,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0條評論

    頭條